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敬畏与教育的开放性品质
banner"
>
人类怎样看清自己?有无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?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其实,人应该有一种敬畏。
就像作为教师,站在讲台上,怎样看待学生?怎样看待自己?是不是把自己摆在居高临下的位置?其实,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,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。
这意味着教育是开放的,不是封闭的。
教育开放性的根源是教育者的敬畏:一是对知识的敬畏,教育者应把自己还原成学生,成为真理的追求者,在我之上,有更高的东西在引导,而不是形成固定封闭的知识系统,重复一年又一年的讲稿。
教育要激发对学生、对真理的爱,而不是对老师的爱。
二是对生命的敬畏,这是课堂应有的品质。
学生的发展不可以被简单地掌握、简单地控制。
因为每个学生都是自然造化的产物,都是鲜活的、独具个性的个体。
每个人的生命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遮蔽与敞开相结合的过程,失去了秘密的个体必然被置于人为的设计改造之中。
对儿童生命发展抱持敬畏之心,就是先在性地承认儿童生命发展的复杂性,必要的隐秘性,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命发展的自由的可能性——一旦个体发展被置于强光之中,这就意味着个体发展自由的匮乏。
这也表明成为一个好老师的艰难,唯其艰难才足以构成对教师生命的挑战,成为好老师的艰难过程也是教师自我生命成长的过程。
让每个孩子心灵激**起来,焕发个体灵魂的秩序,促使生命意义的不断生长,追寻生活的可能性。
在这个过程中,教师自身的生命意义也被充分激发出来,教师由此走向生命的卓越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