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2008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三 历史人物评价和人物志的理论价值(第1页)

第三节历史人物评价和《人物志》的理论价值

banner"

>

一、历史形势与历史人物

品评人物,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的重要特点之一。

这固然同东汉末年“月旦评”

的遗风有关,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当时“九品官人法”

的需要。

一方面是“名节”

、“家风”

的提倡,另一方面是选官任使的要求。

这两点,使人们格外看重品评人物,也推动了品评人物理论的发展。

所谓“月旦评”

,就是品评人物。

东汉末年的许劭与其从兄许靖“俱有高名,好共核论乡党人物,每月辄更其品题,故汝南俗有‘月旦评’焉”

一时间,人们以能得到好的品题为荣。

“曹操微时,常卑辞厚礼,求为己目。

劭鄙其人而不肯对,操乃伺隙胁劭,劭不得已,曰:‘君清平之奸贼,乱世之英雄。

’操大悦而去。”

[19]“月旦评”

的标准是名节与人伦,故曹操得到这样的品题。

但曹操对此则极为满意,因为他正处在“乱世”

后曹操起兵,势力渐大,控制献帝,于建安十五年(210年)下“唯才是举”

之令:

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,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!

及其得贤也,曾不出闾巷,岂幸相遇哉?上之人不求之耳。

今天下尚未定,此特求贤之急时也。

…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,则齐桓其何以霸世!

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?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?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,唯才是举,吾得而用之。

[20]

曹操“唯才是举”

的选拔人才的政策,直接影响到品评人物的传统准则。

建安二十年(220年),曹丕根据陈群的建议,实行“九品官人法”

,贯彻“唯才是举”

的原则,把“才”

分为九等,按等选用。

其后,司马懿控制曹魏实权,以各州世族为大中正,选拔人才,而以门第为高下,此即“九品中正制”

可见,魏晋南北朝虽重品评人物,但其品评的标准,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
尽管如此,从史学的观点来看,品评人物的风气,仍然促进了历史思想的发展,丰富了人们认识历史人物的理论。

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,一是前面已经论述到的范晔《后汉书》的人物评论,一是三国时魏人刘邵所著《人物志》[21]。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
热门小说推荐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