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他永远是他自己——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[1]
banner"
>
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,有一位亲身参与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战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大人物,他就是生于安徽怀宁(今安庆市)的陈独秀(1879—1942)。
陈氏的一生,可谓命途多舛(一次被绑,四度入狱),又充满传奇色彩——他是晚清秀才,文字却偏向《文选》一脉。
他又是留学生,然不以留学闻,甚至究竟到过几国留学,后人都不能肯定。
他在清末就参与了著名的《国民日报》的编撰,可是迄今也不确定其中哪些文章是他所撰写。
他是清季《安徽俗话报》的创办者,那时便关注“国家”
和读书不多的人;入民国后,又创办了《新青年》[2],提倡文学革命和伦理革命,可以说只手掀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潮。
陈独秀性格鲜明,被好友称为“终身反对派”
;然而他对自己所提倡的事业,却“不容他人反对”
。
他数次留学日本,尊崇法国文化,却在“五四”
后明确提出“拿英美作榜样”
的主张,又身与“以俄为师”
的实践,一身而映射出现代中国学习榜样的转向、思想权势的转移。
他是中共的创建人和早期领袖,却被中共开除;不久又以中共首领身份被当局拘捕,身陷囹圄。
他的北大朋友认为他曾是自由主义者,他的中共同事发现他不懂马列主义。
他以一个“没有父亲的孩子”
开启自己对童年的回忆,带着“世无朋友实凄凉”
的感觉离开了人世。
[3]
这样充满对立、紧张和颠覆的传奇人生,起伏跌宕,有时就在转瞬之间,对当事人恐怕不轻松,对研究者则可能是财富,需要进一步体味。
且陈独秀自号“独秀山民”
,也被他人视为“不羁之才”
[4],实非随波逐流之辈。
然而他的一些人生重大转换,又常在须臾之间,表现出“与时俱进”
的一面。
虽可说是往往走在时代前面,或如他自己所说是“事实迫我不得不如此”
,但这样变动不居,又如何坚持他固有的本色和思想的独立?这些显然都还有可以探讨和陈述的余地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...
男主宠女主,宠成小公主秦家那颗小白菜,除了秦淮谁都不能拱!那不是他妹妹,那是他的命!来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丰逸先生真的,谁拱跟谁急!来自前排强势围观的程熙先生余生死了死前匆忙的梳妆打扮...
...
...
...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