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教师的包办代替换来的是什么?
banner"
>
2013年3月1日
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现一些现象:应该启发学生去想的,教师已经提前找到并做成精美的课件展示出来了;应该激发学生去表达的,教师也用自己那预设的“标准”
的答案替代了;应该启迪学生去深入思考的,教师也在学生只说出只言片语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帮忙补充完整了;应该调动全体学生去倾听并对同伴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思辨的,教师也主观地用“我觉得怎样怎样”
下了结论……如此多的包办代替,换来了什么呢?
学生走神了。
课堂上,学生只有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时,才会精力集中,才会积极思考,才不会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“神游”
现象。
而现在呢?那些需要学生出力出汗的地方,教师都包办代替了,学生课堂上无事可做了,可是这些天性精力无比充沛的小家伙可怎么办呢?只好让思绪乱飞喽!
学生不听别人说话了。
我们总埋怨学生不会倾听,课堂上不是重复别人的发言,就是对同伴思考的结果置之不理,教师再三强调的事情学生也没有放在心上,甚至在生活中也不能专注地听别人的话。
追其原因,有些板子要打在我们老师的身上。
我们来看:学生发言后,老师没有启发学生“同学们,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,让你想到了什么?谁愿意就这个话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?”
而是,“我觉得,某同学的发言怎样怎样……”
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,是不是有这样的现象呢?当教师过多地承担了学生的任务之后,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的注意力就会减弱。
学生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总是浮于表层,不能深入本质。
孩子毕竟处于成长阶段,看待问题容易只看表面,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很难全面、深入。
假如这时候我们的老师不深入启发和提问,或者干脆越俎代庖,把自己预设的“标准答案”
和盘托出,就很容易错过一些在课堂上本应出现的精彩瞬间和火花,还会造成学生思维的肤浅。
我们应加强课堂上的追问,启发引导这个学生把心里真正思考和想表达的话说完,或者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来拓展思维,集思广益,深入探讨。
其实,老师的包办代替的情形还有很多,只要我们静心思考,就会发现,我们课堂上的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都和这个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。
课堂上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!
我们的老师应该有意识地“懒”
一些,才能“坐享”
到学生带给我们的惊喜和快乐!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...
男主宠女主,宠成小公主秦家那颗小白菜,除了秦淮谁都不能拱!那不是他妹妹,那是他的命!来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丰逸先生真的,谁拱跟谁急!来自前排强势围观的程熙先生余生死了死前匆忙的梳妆打扮...
...
...
...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