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第三章“否定的”
真理观
banner"
>
在西方传统的理性哲学中,“真理”
一直是一个过于崇高和复杂的概念。
在通常的理解中,真理通常被定位为与“事实”
或“实在”
相一致,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提供某种程度上的前瞻性“知识”
。
与此同时,又没有任何一个关于真理的特定定义被学者们所共同接受。
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,纵观整个哲学史的认识论问题,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在诉说两个问题——如何去定义和达到真理?问题不仅在于他们从来就没有达成关于真理的一致看法,更加在于——为什么他们从来就没有达成某种一致性?
“否定的辩证法”
中的差异性逻辑在对待“真理”
问题时,把卢卡奇在《历史与阶级意识》中的“主体—客体”
辩证法逻辑推到反向极端——任何形式的总体性框架都被摒弃了,主体与客体的差异性都得到极端化的强调。
甚至于为了保持这种差异性,阿多诺不惜冒不可知论的风险,执意打碎传统哲学中的所有抽象同一性的形式。
这并不意味着阿多诺要抛弃整个传统形而上学,因为他的基本问题仍然是在传统形而上学的范围之内被讨论的。
与其说阿多诺拒斥一切形而上学,倒不如说他试图从传统形而上学内部批判中寻找解脱之道。
因此,问题也随之而来,如何在认识论问题上实现主客体的统一?即使在最低限度上,“否定的辩证法”
如何解释人类认识的相对固定性?为此,阿多诺在差异性逻辑的基础上重新解释“真理”
,提出了“否定的真理观”
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